Thursday, October 27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蘭 芳
2005-10-27

怎樣幫助科技創業公司

  同文狄高上周曾報道兩間剛在第一屆香港無線科技傑出獎獲獎的新公司,其中一間處理相片的科技公司,技術其實發展自中文大學的研究項目,然後分拆成立公司推廣,其在手機上處理相片的軟件確實做得不錯。

  筆者上月底參觀創新科技節的展覽,其中不少大專院校也有參展,筆者發覺其實大專院校裏也有不少不錯的科研項目,但一直以來,它們的科研項目商業化似乎 沒有做出什麽成績,未能像美國大專院校如史丹福一般,若談到成為造就科技創業公司的搖籃,更是相去甚遠。那麽,究竟香港的問題是什麽?

大專院校官僚

  筆者並非在大專院校工作,但在一些業界會議閒談中,曾聽聞一些大專院校指出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ASTRI)頻頻向他們招手,希望「代理」大專院校的 科研項目,並將之商業化,但卻並未獲得大專院校歡迎,因為他們看不到ASTRI能為它們帶來很大的增值,事實上,不少大專院校都已成立專責部門去協助校內 研究項目商業化。這是否資源錯配,缺乏協調所致?

  另一個筆者的觀察,是現在創新科技署有一些專為業界與大專院校合作的基金,供業界和大專院校申請,但據筆者朋友的經驗,是大專院校較官僚,這些基金獲 批後,一般由大專院校作為對口管理,但校內處理的手續繁多,令業界卻步,因為與大專合作會增加不少行政管理成本。對於業界而言,若非大專院校參與屬必要, 否則寧願自行開發,自行申請創新科技署的其他資助計劃。那麽,政府的原意希望業界能多和大專院校合作是否能達到?

  同文狄高的訪問中,也提到兩間新進公司面對其中一大困難是開拓海外市場,特別是大陸市場。大陸從來不是一個容易應付的市場,連大型公司也頻頻觸礁,更遑論新進公司。

要有專人輔助

  其實對於協助扶持本港科研項目,筆者認為光是資金資助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例如市場開拓等商業化問題就不能單靠資金來解決。筆者認為,要協助這些剛起 步的科研項目,最好能成立科研項目商業化的培育計劃(Incubation),這個培育計劃不光是提供低廉或免費辦公地方和資金資助,更重要是成立一個專 家小組包括人力資源、有經驗的創業家、過渡CEO、財務及市務推廣專才,協助有潛質的科研項目由開始階段提供意見,協助計劃,而不是像現在不少大專院校的 科研項目,不少在開始的一兩年靠創新科技署的資金支持,等到資助將完時才急於去想商業化的可能性。

  至於這個培育計劃專案小組應由大專院校負責主導,或是政府主導(但可以外判),還有不少細節尚待研究,關鍵是能夠好好運用現有資源,發揮其最大作用。

No comments: